當孩子哭了,你的第一句話是什么?恐怕很多父母都是別哭啦,在哭打你。只有極少數的父母會陪著孩子,讓孩子哭個夠或者去安慰孩子吧。

情緒經常被接納的孩子,他們的性格一般比較平和、與父母的關系也比較親近;而經常被阻止宣泄情緒的孩子,他們的內心是壓抑的,有什么話也不會對父母開口,親子關系也往往不是那么的親密。
家長不要強硬的制止孩子哭泣,孩子情緒不好時大人需要做這三步:
1、父母自己調整情緒
“其實孩子哭的時候,最先需要處理的是家長的情緒。”德國心理學家卡蘿拉·舒斯特認為,孩子的哭鬧會讓父母處于一種特別狀態,讓許多家長懷疑他們為人父母的能力,所以父母會對孩子的哭泣緊張、排斥、反感。所以接納孩子情緒的前提是要父母自我調整情緒。
2、接納孩子的情緒
孩子哭泣時,不要打斷也不要呵斥,你只需留在他們身邊,輕擁著孩子,讓他們盡情地哭泣,不要急于發表意見,你只需讓他們知道,無論發生什么,媽媽始終關心你的感受。待孩子發泄完就自動會停止哭泣,而不需要別人的呵斥或中斷。
3、啟發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找到孩子哭的原因,然后啟發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幫助孩子心情好起來,但如果孩子提出無理要求,堅決Say No。
有些父母不允許孩子害怕,如果孩子說怕恐龍,媽媽就說:那有什么好怕的,都滅絕了。如果孩子怕黑,就說:媽媽都不怕,你也不用怕。然而這些話給孩子的暗示是:媽媽不喜歡我害怕,害怕是不好的行為,我不應該害怕,否則媽媽就不愛我了。
為了取悅父母,孩子在想哭泣時和害怕時就會壓抑自己,犯了錯會撒謊,遭受欺負會隱瞞不報。如果在父母面前都要戴上假面具,孩子在哪里才可以做真實的自己呢?
情緒壓抑久了,一旦爆發,就會造成難以想象的后果。簡單地說,當一個孩子哭,家長不應該制止,而是坐在孩子身邊,陪伴他,給他哭的權利。等孩子哭夠了,說夠了,再從理解的角度跟孩子進行對話,孩子的情緒就會逐漸達到平衡。
家長也更容易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長此以往就能培養出孩子積極向上的情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