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根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考證:中國玉器誕生于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早期,至今有七、八千年的歷史。玉石,在新石器時期就已經成為古人勞作的工具之一。隨著時代的發展,玉文化也逐漸成為中國文化中的特色分支之一。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形成了民族愛玉心理,英國現代生物化學家李約瑟曾經說:“對玉的愛好,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以來,玉的質地、形狀和顏色一直啟發著雕刻家、畫家和詩人們的靈感”。
歷代諸子百家以儒家學說詮釋并賦予“德”的內涵,有“君子無故,玉不離身”的說法。于是,玉有十一德、九德、五德之說廣泛傳播,并被全社會所接受,成為我國玉器久盛不衰的精神支柱。這種寓德于玉,以玉比德的觀念把玉和德結為一體;同時,又將玉與君子結緣,物質、社會、精神三合一的獨特玉意識是我們華夏民族的思想建樹,成為中國玉文化的豐富思想和精神內涵。
中國玉文化延續時間之長,內容之豐富,范圍之廣泛,影響之深遠,是許多其他文化難以比擬的。它包含著偉大的民族精神,有“寧為玉碎”的愛國民族氣節;“化干戈為玉帛”的團結友愛風尚;“溫潤以澤”的無私奉獻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潔氣魄;“銳廉不撓”的開拓進取精神。
而每一塊未經開發的玉石外形普通,還不能稱之為“器”,很多不懂得玉的人便會因此而錯過它。
從前楚國有個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塊還沒有琢磨過的玉石,于是他便把這玉石呈現給當時的楚厲王。沒想到,宮里的玉匠竟說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一生氣,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

厲王死后,武王繼位,卞和又將這玉石獻給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運。 卞和失望的抱著石頭,在山腳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這件事,便將卞和請進宮來,命令玉匠把這塊石頭好好打造一下,發現果然是一塊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將它命名為“和氏璧。”
《三字經》告訴我們,一塊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顯現出它的價值,所以我們小朋友也一樣,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怎樣才能成為有用的人呢?除了努力刻苦的學習之外,作為爸爸媽媽的好孩子,我們還要從小學會尊敬老、團結同學、多交好的朋友,從他們身上學習基本的禮儀,也不斷拓展我們的視野,利用各種途徑,讓自己獲得更多更好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