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一名女子僅僅問了一句“學我說話干什么,有意思嗎?”就被暴打,劃臉毀容。
2017年6月,杭州保姆縱火,一個年輕的媽媽和三個可愛的孩子,一家四口葬身火海。出差外地的父親逃過一劫。
在現實社會里,有人滿載負面情緒,算計、憤怒、沮喪、仇恨......直到這些負面情緒壓抑不住,需要發泄時,無辜人的就成了受害者。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分清、避免這類人呢?今天小編推薦的這幾本書,希望能幫到你!
《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

為什么優秀的美國女兵會對伊拉克戰俘做出虐囚的性游戲?為什么護士明知醫生處方超劑量,卻仍遵從指示開藥?本書展示了所謂的良知和自尊,是如何在環境誘導和從眾心理下崩潰的。
內容簡介
1971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主持了“斯坦福監獄實驗”,引發了全球心理學界重新審視以往對于人性的天真看法。實驗中,通過專門測試挑選了征募來的受試者,即身心健康、情緒穩定的大學生,這些人被隨機分為獄卒和犯人兩組,接著被置身于模擬的監獄環境。實驗一開始,受試者便強烈感受到角色規范的影響,努力去扮演既定的角色。到了第六天,情況演變得過度逼真,原本單純的大學生已經變成殘暴不仁的獄卒和心理崩潰的犯人,一套制服一個身份,就輕易讓一個人性情大變,原定兩周的實驗不得不宣告終止。
《變態心理學》

本書在變態心理學領域中歷久彌新的經典教材,歷經四十余年修訂,在一代又一代心理學教師和學生的支持下與時俱進。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暢銷40年的經典變態心理學教材,全面介紹了變態心理學的當前研究進展、理論與治療方法,備受贊譽。本書 部分詳細介紹了變態心理學的概論與歷史回顧、當前的研究范式、診斷與評估以及心理病理學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詳細介紹了11大類的心理障礙以及相關的法律與倫理問題。新版增加的新內容包括:最新的臨床案例專欄和探索發現專欄;同時更新了與最新的DSM-5有關的內容,采用了大量的圖表闡釋DSM-5與之前的診斷標準之間的異同。
《我們、你們、他們》

內容非常學術化,有大量實驗和實驗數據,需要有社會心理學的基礎。
內容簡介
很多時候我們的行為表現并不僅僅只代表個人,而是只有在被理解成所在群體身份的表達時才講得通。本書討論了群體中的個人認同究竟源于什么,不同群體之間的區別到底因為什么而產生,怎樣才能減少群體間的沖突,同時維護群體內部的忠誠等問題,提供了社會心理學這一關鍵領域的寶貴資源。很明顯,群體認同在人類的社會行為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從代表小群體內部利益的英勇行動,到針對群體外成員的可怕暴行,莫不如是。
《非暴力溝通》

這是一本需要反復看,以至于背下來的書。
內容簡介
作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系。不過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現實生活中的談話方式,并且用心體會各種談話方式給我們的不同感受,我們一定會發現,有些話的確傷人!言語上的職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閡、敵視
在本書中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神奇而平和的非暴力溝通方式,通過非暴力溝通,世界各地無數的人們獲得了愛、和諧和幸福!當我們褪去隱蔽的精神暴力,愛將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