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跑步的人壽命比較長。”

這個觀點如果沒有嚴密的數據和論證,就是朋友圈常見的謠言。前段時間,由兩位美國心臟病學專家發布的最新研究,其中對跑步延長壽命的觀點進行了簡單論證。其中的假說暫且不論,但從心率角度來解釋跑步與壽命之間的關系,可能可以給大家帶來更多思考。

練習跑步除了能使你的耐力與體力變好之外,還有一個絕佳的好處,這個好處時常被外界所忽略,也因為這個好處,全世界各地才有這么多的人喜歡跑馬拉松,可能他們都不自知。那就是跑步這項運動可以同時增強我們的耐心與耐性。“耐”這個字是指經久、持久,忍受力高的意思。我們可以通過許多靜態活動來培養自己的耐心,像是素描。
大學時代我花了不少精力學習素描,必須靜下心來觀察某種事物,然后巨細靡遺地描繪,很花時間,但成就感也很高,一投入進去,時間就像流水般悄悄消逝。經過研究得知,這種耐心也是長壽的關鍵,心急氣躁的人,壽命也比較短。
我們用量化的觀點來討論一下這件事:安靜心率是每天剛起床時坐在床上量得的每分鐘心跳次數(不能躺著量,因為躺姿的心率比站姿少10~12次/分鐘)。安靜心率是人處在最平靜的情況下所量得的心跳數。我想,如果禪修的境界可以量化成某個數據的話,絕對非安靜心率莫屬了!
下面這張安靜心率的曲線圖1每次都會吸引我的目光。這張圖是根據一位長跑選手一整個月的安靜心率所繪制成的。每次經過高強度或長距離訓練后,隔天的安靜心率都會提高。這項信息對運動員幫助很大,因為如果這位選手知道他狀態最佳的安靜心率是51次/分鐘,而某天早晨起床后的安靜心率提高到59次/分鐘(例如圖中的第22天),那他就可以確定自己的體力尚未完全恢復,不但可以藉此確認身體恢復的狀況,也可以實時調整訓練內容以避免過度訓練。

“最大心率不會因為鍛煉而改變,但卻會隨著年紀而下降。”這項事實總是會讓我聯想到另一種無法證實的假說——“心率的命定說”:每個人一生的心跳總數是固定的,用完就代表生命走到盡頭了!
心率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變慢,14歲時的心率就跟成人很接近了。成人的心率高低跟心臟大小和個子高低有關……人類一生的心率平均下來是72 次/分鐘(平均每天跳103680次)。為了計算人類一生的平均心跳總數,我們以2014 年9月發布的“臺灣人平均壽命統計表”來看,臺灣人平均壽命為79.12歲(其中男性為75.96 歲、女性為82.47 歲)。我們就以72 次/分鐘的心率與79.12 年的壽命來算。
臺灣人平均每年的總心跳數是:37843200次(72次/分鐘×365天×24小時×60 分鐘)。
79.12年下來平均每位臺灣人的心跳總數為:2994153984 下(79.12年×37843200 次),也就是30億次左右。
我們假設心率命定說是對的(當然無法驗證),也就是心跳從出生起就從2994153984開始遞減,跳完就沒了!那就會產生一個有趣的命題:“常拿心臟來鍛煉的運動員不就比較短命?”我們以訓練最嚴苛的職業馬拉松選手為例,他們平均一周的訓練時數為35小時,每天訓練5小時左右。
假設訓練時的平均心率為172次/分鐘。
每分鐘比平均值高出100次(172減去72)。
5小時(300分鐘)的心跳總數就比平常多出了30000 次,看起來好像很可怕,5小時就比平常多用掉了30000次的存量!
但當我們把運動科學家歸納的結論:“安靜心率卻會因為有氧訓練而下降”考慮進來,就變得有趣了。以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馬拉松金牌得主高橋尚子小姐為例,她的安靜心率只有35 次/分鐘,她平常休息或從事靜態活動時的心率平均在42次/分鐘左右,一天當中剩下20小時的心率都是處在低擋狀態,跟一般人相比她每分鐘都少用了30次的存量(72減去42),這20小時(1200分鐘)總共節省了36000 次(30×1200),以如此的訓練量來估算,扣掉訓練時多用掉的30000次,每天還可以比平常人多節省6000次心跳,算起來運動員還是賺得比較多。高橋尚子小姐實際節省的天數如下。
每天總共替心臟省下6000 次心跳。
每年總共省下2190000 次心跳。
一年省下來的心跳數可以夠她再用21 天(2190000÷103680),也就是說訓練10 年下來,高橋尚子小姐可以多活210天!!

上面還是以最嚴苛的職業運動員為例,若以我的安靜心率52次/分鐘和每天的訓練時間來說,剛好處于中間水平,沒過度使用,但安靜心率的確比一般人少了20次。所以只要持續訓練的話,一年可以省下70天,每多訓練10年就可以多活700天啊!
這種從假說開始的推論,當然無法驗證,但運動能保持體力與意志力這件事,卻是在各種行業都成立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