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將咖啡粉中的可溶性物質釋放出來的過程叫咖啡萃取。 在咖啡粉中大概有30%的物質是可以被萃取出來的,直觀來講就是指100g咖啡粉中,我們大概可以萃取出30g的物質,然而,咖啡這30%的物質并非全部都是我們需要的。假設,我們萃取出來的物質沒有達到一個標準,也就不能完全釋放出咖啡的味道,如果我們萃取出來的物質多于那個標準,就會過多的釋放了一些物質,而這些過度被萃取出來的物質給咖啡味道帶來的后果會是災難性的,比如:咖啡的味道會變的雜亂,會變的苦澀。
咖啡萃取溫度到底多少才合適?
其實,我花了大約一天時間在思考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并不是這個問題高深莫測, 而是實在我們受到太多的信息。 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咖啡在85°最好喝”, 或者在很多商業培訓時候, 咖啡機設定在96°。還有有些教科書, 說咖啡在92°溫度更好。 如果只想知道結果, 不深究原因。的確越聽越糊涂。。。。

我們把問題分成三步說。
1、先從問題本身說起, 不管大家制作手沖,虹吸,還是意式咖啡。如果上過培訓課, 會一直提及到萃取不足和萃取過度兩個問題。 用簡單的話來說:
萃取不足即咖啡的風味沒有充分被水萃取, 這時候如果是espresso,色澤會比較淡, 并且比較酸。
萃取不足的現象, 味道往往會比較酸。
咖啡萃取過度,即咖啡的風味會過度被水萃取, 這時候有雜味, 而且會有苦味,甚至有焦味。
萃取過度, 味道往往會比較苦

2、咖啡的萃取, 都是過水的,因此水溫越高, 萃取的風味會越多。 因此, 過高的溫度, 有可能造成萃取過度(當然也有其他原因)
反之, 溫度太低, 風味攝取不夠, 會造成萃取不足。

3、咖啡越新鮮, 含有的風味會越多。 咖啡置放時間越久, 含有的風味會越少。
結論, 咖啡越新鮮, 溫度會低一些, 因為不想把過度的風味萃取出來。 咖啡越不新鮮, 溫度會高一些, 因為需要更高的溫度,提高水的溶解力來攝取留存的風味。
例證, espresso往往需要一周左右醒豆期,一周后 咖啡萃取溫度往往在92°左右。 如果置放了3個月以上, 往往會在96°。

手沖咖啡往往在第三天就可以喝了, 因此非常新鮮的淺烘焙咖啡, (淺烘往往低溫,這以后再說)有些人甚至用70°左右進行萃取就夠了。即使制作愛樂壓, 新鮮的咖啡粉也會膨脹。 當時我萃取的穩定在85°左右。
因此, 這里最大的意義不是, 多少的溫度是最合適的。 因為這不是一個現成的答案。 而是了解了萃取本質后, 合適的溫度應其實是相對而言,即相對于咖啡豆, 也相對于口感。 掌握好規律, 自己嘗試是最重要的。
說了這么多,介紹幾款咖啡豆或黑咖給大家,大家也可以試著 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