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的幫助寶寶形成良好的習慣,已經逐漸成了寶媽的一大難題,先來一起回顧下當媽的辛苦日常吧!
“寶啊,這個是插座,很危險,不能碰的,記住了嗎?”
“寶,下回你不能這樣亂發脾氣了,知道嗎?”

“小祖宗哎,家里都要被你搞翻天了,你可不可以學會收拾自己的東西?”

“寶寶,咱們把這個玩具給小弟弟玩一下好嗎?”

“天吶,你是要上天嗎!?可不可以顧忌一下媽媽的感受!”

這些對話是不是充滿了熟悉的味道?問題是,你苦口婆心,他一句聽不進去,最后搞得娃和自己都很委屈! 雖說孩子的行為習慣影響著他的一生,然而!走過最長的路就是糾正熊孩子的套路,任你勸說依然我行我素,繪本不失為一劑良策,別出心裁的故事和有趣的人物設定像一面鏡子讓孩子自己領悟,一定比說教來得更有用。 —???—
打招呼

對于很多孩子來說,主動和別人打招呼是件令人感到害羞的事情,而在日本這卻是孩子們要上的第一個堂課,大師上野紀子巧妙地借助筆下的鼠小弟,站在孩子的心理角度敘述故事,讓孩子學會如何與人交往。
打招呼 妹妹的生日會上,家里來了許多小動物,鼠小弟要怎么上前給他們打招呼?這種貼近實際生活的場景會更容易讓孩子產生共鳴,而小主人公的表現也在引導孩子遇到這種情況該如何做,潛移默化養成好的行為習慣。
—???— 蓬頭彼得

滑稽的彼得作為經典人物形象在德國有著相當高的認知度,幾乎你在當地任何一家書店都能發現他的身影。威廉布什的作品風格以詼諧幽默著稱,就像壞習慣纏身的彼得總能讓孩子在哈哈大笑之后獲得反思。
蓬頭彼得 彼得最討厭的事情就是洗頭,為此他想盡辦法拖延,對抗,發生了一系列令人哭笑不得事情,也失去了很多朋友,這像極了家里一洗頭就哭鬧的萌寶,相信孩子們看后會恍然大悟,原來愛干凈的小孩才更受歡迎啊。 —???— 小蛇真纏人

說到行為系列的經典繪本就不得不提小蛇真纏人這部作品,它是英國作家珍妮的經典代表作,曾經斬獲過紅房子兒童獎,珍妮從寫作生涯開始時就比較關注孩子的心理和習慣養成,這點在她的作品里就看出來。
小蛇真纏人 剛上幼兒園的小蛇特別喜歡纏著小伙伴,直到大家錯把它擰成橡皮泥,他才知道被人纏的感覺有多糟糕,就像經常喜歡纏著別人的孩子,透過小蛇的經歷,他們會明白原來自己的行為是不受歡迎的,從而自我約束。 —???— 大衛不可以

作為美國繪本大師大衛香農筆下的經典人物,調皮的大衛已經火到宇宙了,曾斬獲過凱迪克大獎,這個喜歡把家里搞得一團糟的小男孩,讓孩子看得開心又有共鳴,是很多美國麻麻拿來警示孩子的秘密武器。
大衛不可以 無法無天的大衛在墻上亂寫亂花,還把家里的浴池變成沼澤地!接二連三的惡作劇簡直就是家里熊孩子的真實寫照,然而故事卻以意外的暖心結尾,媽媽選擇擁抱起大衛,比起責罵,反而更能讓寶貝獲得反思。 —???— 牙婆婆

對付不愛刷牙的萌寶們,日本繪本大師告別了老套的說教,別出心裁地利用孩子的想象力,讓他們假想牙齒里面有個跟自己一樣的小人,而自己習慣和里面的小伙伴緊緊相連,讓孩子接受起來更加容易。
牙婆婆 喜歡吃甜食的小真經常不刷牙,這累壞了負責她牙齒健康的牙婆婆,不停清掃的牙婆婆終于不堪重負,而小真的牙齒也開始掉落,充滿想象的情節讓孩子更清晰地認識到不刷牙的后果有多嚴重,比說教來得更有效。 —???— 我不給你

來自德國的小狐貍是作家曼弗雷德筆下的經典形象,獲得過許多國際大獎,他以一只調皮可愛的小狐貍為主人公,通過其一言一行做示范,來達到潛移默化教育孩子的目的。
我不給你 習慣于自我的小狐貍什么東西都想據為己有,只要有人靠近它的玩具,它就大喊大叫,而當它第一次與別人分享玩具時卻獲得了意外的收獲,相信在小狐貍身上過于自我的孩子會慢慢認識到不足,體會分享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