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這個東西,看不清道不明,卻是存在的。如何提升呢?只有放棄自己現在的眼界,去用更高的境界來看待事物。
天高,地廣,海大。海大,因其有容;地廣,因其厚德;天高,因其自清。
有容者能容人所不能容,能容方能成其大。
厚德者能載人所不能載,大位有德者居之。
自清者能清人所不能清,清靜為天下正也。
今天博庫君就為大家推薦6本能夠提升自己境界的書。
《人生的枷鎖》
作者:【英】威廉·薩默賽特·毛姆
主人菲利普主人公經歷了自己理想的幻滅與銘心痛苦,也觀察到了朋友的自暴自棄、窮困潦倒或空虛無望,得出“人們一生中所作的努力同其最后結局顯得多么不相稱”的結論。
正是在得出人生毫無意義的結論后,菲利普毅然拋棄對幸福的追求,因為幸福跟痛苦一樣的微不足道,它們的降臨,不過使得人生格局更趨紛繁復雜罷了。幸福也好,痛苦也好,成功也罷,失敗也罷,莫外乎“不負我心”這四個字。此外的一切都是浮云。早點懂得這些道理,也許人生也能輕松一些。
《必要的喪失》
作者:【美】維奧斯特
從我們離開母體的一刻起,我們就注定孤獨和不斷失去,每蛻下一層皮,就增長一分生命的堅強。
這本書中包括了各個階段的重要喪失,不僅包括與所愛之人的分離,還包括我們有意無意的浪漫、夢想的破滅和期望的落空,追求自由、權力和安全感的幻想成為泡影,以及那個一度被認為是無堅不摧、青春永駐、永生不死的年輕自我的喪失。
這些喪失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們必不可少,因為失去、離別、放棄會使我們成熟,沒有喪失便沒有未來。這本書可以作為一種外力,在經歷痛苦的時候它是一種提醒。
《洞穴奇案》
作者:【美】彼得·薩伯
五名洞穴探險人受困山洞,水盡糧絕,無法在短期內獲救。為了維生以待救援,大家約定抽簽吃掉其中一人,犧牲他以救活其余四人。
威特摩爾是這方案的最初提議人,但在抽簽前又收回了意見。其他四人仍執意抽簽,并恰好選中了威特摩爾做犧牲者。
獲救后,這四人以殺人罪被起訴并被初審法庭判處絞刑。
這是美國20世紀法理學大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學評論》上發表的假想公案。這本書有如一桌法哲學盛宴,讓讀者得以品味精彩動人的深邃思辨。
《思維的樂趣》
作者:王小波
人的自由建立在思想自由的基礎之上,每個人都要有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和見解,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由李銀河編選的王小波雜文集《思維的樂趣》,展示的正是一座巍然屹立于戲謔的笑容和令人會心而戰栗的幽默之后的智性的迷宮,讓讀者真切地體會到思維帶來的無與倫比的快樂的同時,從他那里學會如何獨立而自由地思考。
《自卑與超越》
作者:【奧】阿弗雷德·阿
《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的先驅阿德勒的代表作,作者從探尋人生的意義出發,啟迪我們去理解真實的生命意義。
他告訴我們,理解一個人,就要從他的過去入手,而一個人的生活風格,則是與他對于過去經驗的認識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關鍵在于怎樣認識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難,超越自我。
《推拿》
作者:畢飛宇
畢飛宇在《推拿》中以很小的切口入手,講述盲人推拿師內心深處的黑暗與光明。
《推拿》最大的意義在于,寫出了殘疾人的快樂、憂傷、愛情、欲望、性、野心、狂想、頹唐,打破了我們對殘疾人認知的情感牢籠。由此引發讀者對于盲人這一特殊群體、對于我們正常人人生的深刻反思。成了敗了都是人生,黑暗和光明從沒有分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