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了這么久的文學,今天來給大家換換口味兒,給大家分享7本 藝術類 好書,無論是藝術史、漫畫還是雜文集,這些書都對無論是藝術專業人士或是門外漢讀者非常友好,打開它們你會發現,其實理解藝術沒有想象中那么難。今天讓軒妹兒帶大家一起藝術一把 (?????)
《米開朗琪羅與教皇的天花板》
[英]羅斯·金 著,黃中憲 譯
羅斯·金的著作大部分都很精彩,像《穹頂的故事》,要點大概在于“見木又見林”。通過他的妙筆,米開朗基羅創造西斯廷天頂畫的四年躍然紙上,與此同時,同時期的權勢人物和藝術家、建筑師,比如教皇尤利烏斯、達·芬奇、拉斐爾,布拉曼特的形象,以及圍繞著他們發生的一系列歷史事件也都活靈活現。熟悉文藝復興藝術史的人們可能了解,這并不容易,因為不是所有相關史料都巨細無遺。作家既要全面把握學術論文深度的基礎材料,還得展開藝術合理的想象填補其中的空白,才能讓讀者感受到那時代里特備的氣息和肌理。和金其它的著作一樣,《教皇的天花板》既把藝術史變成可以一口氣讀下去的故事,也不忘展示歷史全景畫中諸多的細節——比如濕壁畫的技術特點,教廷中人事斗爭的狗血情節,乃至拉斐爾未婚妻肖像中被遮蓋的戒指…
《中國風:遺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國元素》
[英]休·昂納 著,劉愛英 ?秦紅 譯
盡管作者休·昂納以其嚴謹而恢弘的藝術史著作知名,且這本書的內容足以體現其水平,但這并不是一本讓人望而生畏的鴻篇巨著。事實上,對中國人而言,除去將它作為一部扎實的藝術史著作閱讀,還可以從中獲得一番別有風味的樂趣。書中描述了一種對我們來說尤為陌生的中國風。這倒不是因為我們忘卻了自己八百年來的傳統,而是這種風格本身便是誤讀下的產物。
正所謂“外面月亮比家里圓”,當我們為外國人曾經因無限向往“神秘的東方”而創作出的那些或妙趣橫生,或不倫不類的藝術品而感到啼笑皆非之余,一種對于當下中國盲目崇洋現狀的自省或許也會隨之而生。
《現代藝術150年:一個未完成的故事》
[英]威爾·貢培茲 著,王爍 ?王同樂 譯
這本書為我們梳理了1820年以來側重于繪畫方面的藝術流派,不同于一般的藝術理論書籍,作者在書中一再強調自己的“非權威性”。或許也是因為正基于此,少了一般照本宣科的枯燥和繁瑣,書中不只有對現象的講解,更從行業內部的角度解釋了現象出現的原因,知識和樂趣兼得。
對于入門者來說是一本能形成大致認識的好書,對已經有所了解的讀者而言,又能形成不同的理解角度。讀過這本書之后能讓人完全相信,藝術不只是凝結在課本里的什么流派而已,更能作為我們去讀懂歷史的一個原因。
《圖說日本美術史》
[日]辻惟雄 ?著,蔡敦達 鄔利明 譯
這是一本值得任何一位對日本美術抱有興趣的人閱讀的書。書中內容系作者主講課程“日本美術史”二十余年講義精修而成,內容扎實,讀來酣暢淋漓。既可以作為美術通史教材使用,同時也可以通過此書理解作者主張的日本藝術精神內核。作者本人在繪畫研究領域成就頗豐,其余如考古、雕塑、陶瓷及建筑等方面,則有相關領域人士參與協助,即使尚不能視為日本美術大全集,但整體架構已經非常完整,加之配圖豐富,是一本值得反復翻閱的好書。
《全球景觀中的中國古代藝術》
巫鴻
巫鴻教授的新作是他2015年在復旦大學所做演講的基礎上整理得來。如他在前言中所解釋的那樣,它既非大眾普及的講座,也非純然技術化的討論,而是為了建立起某種普遍性的聯系所找尋的,一種“全球藝術史”的方法論。
本書的四個分題:禮器、墓葬、手卷和山水畫,可以看作中國美術在“全球藝術史”中的四具折光鏡,通過它們,分別討論了中國美術史中器物,建筑,媒材和圖像的獨特線索。如同作者所言,這些線索不是孤立的,但也不是對于一般藝術形式和美學的宏觀判斷,它們是對全球藝術發展中具有共性的那些東西之間的關系的一種反思,這種關系同時處于空間和時間的語境之中——因此它們既有彼此間的廣泛影響,也呈現出本地化的特征。
《藝想天開》
楊志強
作者楊志強是個性情中人,他自言“生來不大信奉權威”,面對任何形式的藝術都要親自體驗,而非從史學家的書籍中獲取營養。這使得這本書讀起來觀點別致,真可謂“藝想天開”。給人的感覺像是和一位閱歷豐富的朋友吃飯閑聊,飯桌上的話題可謂天南海北,從音樂、美術、文學、電影……無所不包。
至于他將巴赫和辛棄疾聯系到一起是否嚴謹,則不必深究。其中的熱情和真誠,是實實在在的。假如遇到書荒、劇荒,想要找一個人興高采烈地為自己推薦幾部直擊人心的作品,楊志強和他的《藝想天開》一定可以勝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