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茯磚茶約在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即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初)問世。最初采用陜南及四川原料加工筑制,但因產量有限后則采用湖南安化黑毛茶為原料,手工筑制,因原料送到涇陽筑制,稱“涇陽磚”。

茯磚早期稱“湖茶”,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稱“伏茶”。以其藥效似土茯苓,就由“伏茶”美稱為“茯茶”或“福磚”。
當時總結茯磚茶有三不能制:一是離了涇河水不能制;二是離了關中氣候不能制;三是沒有陜西人的技術不能制。“三不能制”之說便是陜西先輩經過無數摸索的經驗總結,也說明咸陽的水質和氣候無疑是茯磚茶加工的最佳自然資源。

據資料可考,湖南竹林溪等茶先腳挑馬馱至洞市,后順麻溪水用竹排木排運至小淹市等處,而后資水用船運至武漢漢口、潭州靖港等處,再至西北。
民國時期洞市竹林溪等茶是順麻溪水運至小淹資水,用船運至益陽,改大船運湖北沙市,經老河口,用駝馬或汽車直運涇陽;或者從益陽船運漢口,交平漢鐵路抵鄭州、中轉隴海路至咸陽,再轉涇陽。

黑茶是六大基本茶類之一,屬于后發酵茶,能夠隨時間的推移慢慢地陳化、香醇,有助消化減肥和補充各類維生素、微量元素等。
黑茶總是和邊銷茶這個名稱聯系在一起,這是因為黑茶多數銷往西北、西南市場,其飲用人群主要是食用牛肉、羊肉、奶酪等高脂肪食物和缺少蔬菜、水果等高維生素、微量元素的邊疆少數民族。

“絲綢之路上的神秘之茶”--茯茶作為黑茶中的貴子,最與眾不同的就在于其中具有的“金花”成分。
所謂“金花”,就是在原料的加工中通過發花這么一道特殊的程序,專門在黑茶的磚塊中培養一種叫做“冠突散囊菌”的冠突曲霉物質,俗稱為金花。金花干嗅便具有一種黃花的淡淡的清香味道,而將帶有金花這種特殊菌類的茯茶泡飲時,那種花香便融入茶湯之中,化作茶的滋味而更加醇厚微澀,清純不粗、口感強勁。

當然,金花還可以有效地促進調節新陳代謝,起到保健和病理預防作用。因其藥效有如土茯苓,加上茯茶的口感特別,并以“茯”字命名,因此有人誤以為茯茶中有茯苓的成分,但實則是金花的菌花香和其獨特的藥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