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想想上學那會兒,尤其是住校生,對于宿舍內務的整理要求是銘記于心。什么被子要疊成豆腐塊,枕頭統一放在被子上,被子口要朝門,書桌上除了臺燈什么也不能擺……這些內務守則,身為寶媽的我們可能依然印象深刻。

有寶寶前,劉女士會將家里收拾的干干凈凈,東西收納整整齊齊,看著舒坦;可有了寶寶后,娃整天亂涂亂畫,還將玩具、繪畫書扔的滿地都是,劉女士看到就火冒三丈,恨不得將寶寶拎起來打一頓。時間久了更是懶得收拾了,不是太亂就不動手。
有了孩子后,每個寶媽都在為整理收納苦惱不已,但你有沒有想過,房間亂一點,可能更適合孩子成長?
你也許有過這樣的體驗:新買的鞋子,剛開始上路小心翼翼,生怕踩到泥巴。但有一次不小心弄臟了,你后面就無所顧忌了,因為反正是臟了,那就不用再小心呵護了。對于孩子來說也是這樣,他們在凌亂一點的地方更能放開玩,整整齊齊的房間反而他們無所適從。
一、亂一點的房間能激發孩子創造力
小孩子正處于探索求知的階段,家里的每個角落都要摸摸,遇到新鮮玩意兒還想拆開看看構造,這在無形當中激發了孩子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讓他有探索的熱情。相反,如果家里總是干干凈凈一塵不染,孩子不小心弄亂了還會招來呵斥,勢必會壓抑他的探索心,不利于創造力的培養。
二、亂不等于臟
房間可以亂,但并不意味著可以打掃。清潔房間內的垃圾和灰塵,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成長環境,家長可不能偷懶哦!
三、孩子也有自己的空間
如果客廳亂糟糟的看起來太難受,媽媽可以在孩子的兒童房中給他里留一片自由玩耍的區域,這樣既不妨礙孩子,又能讓家里看起來干凈整潔。
在學校遵守校規是理所當然,但是在家里是否也應該注意這些,將家里收拾得整整齊齊呢?或許大多數家長都認為應該贊同,而愛因斯坦的例子卻給出相反的意見。
故事是這樣的:
在愛因斯坦去世的那天,攝影師Ralph Morse沒有和其他攝影記者一起集中在普林斯頓醫院,而是來到愛因斯坦的辦公室,拍下了他混亂的書桌。
愛因斯坦曾說過這樣一句名言“如果雜亂的書桌意味著雜亂大腦,那么,空桌子又意味什么呢?”來反駁那些桌面凌亂,頭腦也會雜亂無章的人。
常常有這樣的體會,如果到一個相對整潔干凈的房間,自己的行為也會自行約束,這沒有別人的刻意提醒,也沒有警示標語,就這么乖乖地遵守了環境給的約束。
相反,如果到了一個相對比較不那么整潔,甚至有點凌亂的地方,自己就不會有壓迫、被拘束的感覺,思緒也更自由,想法也來的更快些。
第一,屋子亂與創造力
或許,這正與愛因斯坦的說法相吻合,而相關的研究也表明屋子亂的人創造力要比其他人要大。
無數心理學家都持這樣的觀點,而且經濟學家蒂姆.哈福德在《混亂》中也說到,如果一個人的桌面收拾整齊,書籍整齊陳列、水杯文具擺放得規規矩矩,這樣的人一般缺乏創造力。
同樣的,如果房間什么都擺放的很整齊,孩子也就會繼續維持這種狀況,所以就不太玩玩具了。
但是,如果孩子看到房間比較亂,自然他們也無所顧忌地玩玩具。小孩子玩耍對于孩子的創造力是有提高的,有時候小時候的玩耍能使他們以后受益無窮。因此,寶媽們可不要老是操心自己的孩子不會收拾房間了哦。
第二,涂鴉與創造力
除了玩具,涂鴉也是開發孩子創造力的一種方法。對于通過自己稚嫩的雙手描繪出的作品,孩子們一定會很得意的,可能還會拉著爸媽的手去參觀參觀。
如果收到的是父母的譴責,那么他便不敢再創作了,創造力自然就被束縛了。相反如果父母不僅沒有指責孩子,而是鼓勵孩子的再創作,那么,指不定那一天就讓我們大吃一驚呢?
情景再現:
閨蜜婷婷是個幼兒園的老師,對于孩子的教育也很是用心。我們去她家時,她的孩子常常跑去客廳墻上涂鴉,可是她并不生氣,只是說“孩子又有靈感了”,聽后我們都哈哈大笑,說,“將來一定是個大畫家”。后來得知,聽聽的孩子是班上畫畫化的最好的,而且其他各方面都很出色。
第三,家長建議
是否這些例子就證明我們要給孩子營造一個混亂的家呢?
其實不是,畢竟舒適整潔的環境對于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益的。因此,給孩子騰出玩具房或玩耍區是個最佳選擇。在這些房間,孩子們能“胡作非為”,孩子想怎么玩就這么玩。
即使玩具偶爾“越界”也不會引致父母的負面情緒,孩子偶爾在非玩具區搗亂也能得到父母的寬容對待。
江湖流傳著一個傳說,|點|贊| |評|論| |轉|發|的人,會好運連連!代代發財!
不管您信不信?反正我想當個努力的小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