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生后,父母對他都會賦予太多美好的期望,希望他快樂,希望他健康、希望他優(yōu)秀。大多數(shù)父母會將自己的主觀意識強加給孩子,或不知道如何養(yǎng)育孩子。為此,將這篇非常全面優(yōu)秀的好文章分享給家長們,文章有點長,如果一次看不完,先收藏起來,你一定用得著。 親愛的小寶寶的家長們: 您好! 做為一個早期教育的工作者,做為一個三歲孩子的母親,我常常反省自己,在孩子人生最重要的頭三年,我做對了嗎?在我的引導下,她能保持強烈的探索欲望嗎,她的專注力有沒有被破壞?她的學習能力強嗎?遇到困難她是退縮不前還是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寶寶的頭三年影響他一生?原因在這里 她能始終保持自信、健康的心靈嗎?也許我提的這些問題你們都不在意,有人會問我:你能讓我的孩子三歲時背一百首唐詩兒歌嗎?能讓三歲的孩子從1數(shù)到1000嗎?能讓三歲的孩子認幾千個漢字嗎?老實告訴大家,不能,我不能。 我還是準媽媽時,也曾盲目熱衷于了解幼兒識字法、背圓周率后一千位數(shù)等有關神童教育的理論和方法。后來隨著對各種不同體系教育理論的逐步了解,對自己孩子的教育實踐逐步展開后,才知道世上的神童不多見,常見的是普普通通的平常人。 大部分所謂的神童都只側(cè)重于知識的灌輸,這樣往往違背了人的內(nèi)在成長規(guī)律,孩子將失去其他方面發(fā)展的機會。
現(xiàn)代的孩子智商都不低,情商的同步培育才能讓孩子真正享受到健康、快樂的人生。 所以現(xiàn)在我只有一個目的:要培養(yǎng)一個人格健全、智商和情商全面發(fā)展的孩子。
推己及人,我想,每一個普通的家庭所面臨的最艱巨的任務就是: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心理健康的合格的公民。如果大部分家庭能夠達成目標,對于整個社會來說,就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了。 把一個孩子培養(yǎng)成具有堅強的意志、具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自信大方、善良勇敢、內(nèi)心快樂,有愛心的人,打下這樣的人格基礎,進入小學、中學,對于學校里的那些知識性的學習是完全沒問題的。
下面就我自己的體會給大家分享一下: 現(xiàn)代父母早期教育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多數(shù)父母的誤區(qū):
一、不知道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現(xiàn)當成不乖的行為斥責孩子,違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隱患。 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各樣的敏感期,所謂敏感期是指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nèi)在生命力的驅(qū)使,在某個時間段內(nèi),反復操作某一動作或反復學習某一項能力,并且學習能力特別強的時期。有依戀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腳等動作的敏感期、語言的敏感期、細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膚觸摸的敏感期、執(zhí)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數(shù)學敏感期、繪畫敏感期等等。
出生不久持續(xù)到一歲多一點,是口腔敏感期。無論成人怎么阻止,孩子總把手放進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成人千萬不要認為不干凈而去阻止孩子,否則會留下心理隱患。成人要做的就是保證入口的東西相對干凈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東西讓孩子用口腔去探索! 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這個世界的,如果順利渡過,以后再也不會用嘴啃食物之外的東西。有些孩子進入幼兒園、小學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習慣,甚至延伸成別的不良行為,例如:愛吃零食、吐口水、罵不好的話!都在一定程度與口腔敏感期沒過好有關。
和口腔敏感期后期重疊的是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時愛用手扔東西、用手指摳小窟窿,甚至打人(其實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只是在進行手臂肌肉運動的練習)。
與手的敏感期后期重疊的是腿的敏感期,有時候常常兩三個敏感期同時交叉出現(xiàn)。 兩歲多的孩子進入物權(quán)意識的敏感期,常常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么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甚至媽媽也要不到他手里的東西。親愛的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非要想辦法把他這毛病改掉不可。 其實這是在進行物權(quán)歸屬的練習,通過對物品歸屬權(quán)的確認,來認知他與物品的關系。國外的教育專家常說兩歲孩子的哲學是“我的我的,什么都是我的”。我們也應該理解這個階段孩子的行為,而不是亂貼標簽。 順利渡過物權(quán)意識敏感期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現(xiàn)特別明顯時不要和他較真順著他即可。這個時間差不多要三四個月(視孩子情況不同而定)。 尋找到適當?shù)臋C會,即別的孩子與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時候,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分給你玩,你高興嗎?”當他點頭時再告訴他“你把玩具分給別人玩,他們也很高興”。就此可以打住,別馬上強迫孩子。
寶寶的頭三年影響他一生?原因在這里 如此反復幾次之后,讓他嘗試把玩具分給別的孩子,通過練習他知道玩具是屬于他的,分給別人玩之后還是會要得回來,和別人分享大家都快樂,這樣他就慢慢愿意分享了。大部分孩子在三周歲前后進入分享階段。
三四歲的孩子進入秩序、完美、執(zhí)拗的敏感期,成人把一塊餅掰掉一點給孩子,孩子會哭鬧不止拒絕接受,成人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們破壞了孩子對圓的感覺。 其他各個敏感期各有各的表現(xiàn),比如五六歲時有一個崇拜和被崇拜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等,只有讓孩子順利自然地渡過,才會保持健康的心態(tài)。這些內(nèi)容家長可參考孫瑞雪老師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書中有詳細的論述,此書家庭必備家長必讀。
錯把知識灌輸當早教,總是用“教”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抵觸情緒。 人們常說三歲以前是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不是讓孩子學會多少知識,而是心理成長最重要的時期。心理成長才是早教的重要內(nèi)容,健康的心靈是一生幸福的源泉。 這個時期溺愛孩子,以孩子為中心,讓他吃獨食,為他包辦一切事物,不尊重他,輕易地提前地滿足他物質(zhì)的需要,而忽略他內(nèi)心的感受等等,這種重物質(zhì)滿足輕精神滋養(yǎng)的方式,只能培養(yǎng)出一個不健康不獨立的孩子。 不要教孩子,只要示范。對于不教孩子,可能很多人認為我在瞎說,這個說法在我剛剛接觸之初也不理解,我經(jīng)歷了整整兩年,通過大量的觀察和實踐才明白孩子真的不是“教”出來的。 舉個例子:當客人和小寶寶打招呼時,孩子沒有回應,成人通常出于禮貌和面子,都會督促說“叫啊,怎么不叫阿姨,怎么不回答,你應該叫阿姨呀,你這孩子就是這樣”等等,這樣做就是教,教就會給孩子壓力。
寶寶的頭三年影響他一生?原因在這里 如果一邊教還一邊指責,那更是折磨孩子。我們只要模仿孩子的口氣回應即可:“阿姨,你好!”或者是“阿姨,再見!”“謝謝奶奶,我吃過了。”等等。這就是示范,而不是教。
手指靈活的孩子大約18個月就可以開始練習穿鞋子,如果孩子穿反了,大部分家長都會說:“錯了錯了,左右錯了。”左右錯了?以小寶寶的能力來說,是沒有對錯的,告訴他錯了會給他壓力,我們說話的口氣會讓她緊張:什么事,媽媽干嘛口氣這么不好? 只要平靜地告訴孩子:“兩只鞋交換一下”。這是把正確的做法告訴他,這樣就行了,不要去“教:這是左邊,那是右邊(孩子大腦很簡單,接受正確的指令就行了,太復雜他接受不了。)”據(jù)我的經(jīng)驗,一兩個月的提示之后,孩子就會穿鞋,而且左右不會錯。 操作玩具時,也只要示范,“寶寶,看媽媽做”,媽媽放慢速度做展示,之后,給孩子時間和機會,讓他自己反復調(diào)整反復操作,不要打擾他,不要在他發(fā)生一點點錯誤的時候喋喋不休地提示“錯了錯了,不是這樣做”。這樣孩子就失去了外部信息內(nèi)化的機會。 如果一切都是你教的,一旦沒人教就失去方向,往往孩子的自我學習能力就是在我們的教當中失去的。孩子們的專注力就是這樣被我們破壞掉!我們應該做的是耐心地等待,等待他自我調(diào)整,而且一定不能批評。足夠的愛和尊重,孩子甚至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千萬不要用學步車!一定要讓孩子爬行! 學步車對寶寶的健康有百害而無一益。學走路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礙,掌握技巧保持身體平衡,學步車不需要這么“麻煩”,輕輕松松稍一觸碰即可溜出很遠,這使得孩子難以克服心理障礙適應自已學走路這個辛苦的過程。所以用了學步車的孩子更慢學會走路就是這個道理。 另一種情況是:用了學步車的孩子腳部肌肉定型成踮足,父母常常得花費很長時間讓寶寶學習整個腳掌著地。用了學步車,孩子爬行的機會大大減少。很多老人常常很得意“我的孫子不用爬,直接走路,真利害!” 他們不知道,人類一定要經(jīng)過爬行發(fā)育才健康。沒有爬行的孩子,身體協(xié)調(diào)性不好,影響生活和運動。前庭神經(jīng)發(fā)育不良,影響未來的閱讀、寫作,也會阻礙語言的發(fā)展。
正確處理孩子的哭鬧情緒,是建立良好性格的開始。 喜、怒、哀、樂、恐懼等都是老天賦于人類的正常的情緒表現(xiàn)。我們成年人總是喜歡高興的事,對于啼哭常常覺得很煩。 孩子的哭泣需要我們耐心去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對孩子說 “不要哭,不要哭”,這是非常大的錯誤。不要讓孩子覺得他可以用哭鬧控制大人,可以隨心所欲。 許多時候教育方法的實施要善于觀察總結(jié),而不是一以概之。
為什么兩至三歲的孩子越制止他越愛打人,因為攻擊行為是大部分孩子必經(jīng)的成長過程。 兩歲多至三周歲時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現(xiàn)打人的現(xiàn)象,成人千萬不要說“不要打人”“你怎么又打人了?”這是沒有任何作用的。這使得孩子認為這個動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越發(fā)反復出現(xiàn)打人動作。 三周歲以后,孩子慢慢懂事些時,如果還打人,就要深層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同時在他每一次攻擊別人時,告訴他“不可以”。注意我用的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負面的信息加進去。只要孩子出現(xiàn)負面的行為,第一原則,淡化淡化再淡化!切莫強化! 孩子天生愛嘗試并重復那些能產(chǎn)生有趣、刺激后果、引起成人注意的行為。正確的做法就是讓行為后果變得毫無意義,他自然就放棄了。
我們何以把孩子當成馬戲團演員?成人所不欲,勿施于童。 許多家庭家里來客人時,就招呼孩子:來來來,唱首歌,跳個舞。這是極不尊重孩子的行為。 不要讓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節(jié)目,這會使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將所有的注意力用于取悅別人,成年后,一旦別人不認可他,就會使他遭遇巨大打擊,不能很好地發(fā)揮自己應有的內(nèi)在的能力。不要隨便戲弄孩子,面對別人對我的孩子的戲弄,我常常毫不客氣地予以拒絕:對不起,我的孩子不喜歡開這種玩笑。在孩子和面子之間,我們理應選擇孩子。
如何處理孩子在交往過程中搶奪玩具的問題。 從小寶寶們一開始交往,就應該確立一個原則,誰的玩具誰就有決定權(quán),成人不能強行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分給別的寶寶,也不能誘勸他讓給別人。 如果是公共的玩具或游戲器械,誰先拿到或是誰先開始玩,他就有權(quán)決定繼續(xù)玩還是離開,其他寶寶必須等待。 通常要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孩子會哭鬧,成人可以用平和的口氣說:“我們要學會等待!”也可以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其他玩具吸引他暫時離開。 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時候,成人千萬不要說他“你就是小氣”、“小氣包”等等。不斷地給孩子貼這樣的標簽他永遠學不會分享。孩子清楚他對自己的物品擁有自主權(quán),之后才談得上分享。 如果成人出于面子,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強行給別的孩子,那么就意味著你告訴你的孩子,他也可以搶別人的玩具,所以無論何種情況,規(guī)則必須是統(tǒng)一的。
正常在三歲之后,孩子了解到玩具分給別人玩,自己還是可以把它要回來的,這樣他就樂于分享了。三歲之前千萬不要急著培養(yǎng)孩子的大公無私的品質(zhì)。 兩歲以內(nèi)的孩子長時間看電視有極大的危害! 近日來我們中心咨詢的孩子中,發(fā)現(xiàn)某些孩子有不同程度的認知滯后。深入了解之后,發(fā)現(xiàn)他們家庭的生活習慣大都是:不管什么時間總是開著電視機,讓孩子從小長時間地看電視節(jié)目,主要撫養(yǎng)者與孩子極少進行語言交流,同時也極少帶孩子外出參與社交。 來自美國的研究表明,長時間看電視使腦部細胞處于半睡眠狀態(tài)。在歐美一些國家開始提倡少看電視不看電視。 根據(jù)世界著名的兒童教育家皮亞杰的理論,兩歲以前的孩子處于感知運動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要通過移動、操作、嗅、觸摸、重復等多種方式多種感官充分地感知環(huán)境及物品,然后將信息存入大腦以發(fā)展認知。
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千萬不要反打過去。
分離焦慮的處理。 入托的問題衍生出分離焦慮的話題,不良的告別方式將延長孩子的分離焦慮期。撫養(yǎng)人和孩子分離時,絕對不能偷偷地離開。我所知道的一個例子是,母親害怕分離時孩子哭泣,每次離開時都偷偷地跑掉,結(jié)果孩子到了六周歲半時,仍然不能正常和母親告別。后來因為一些事件,最后導致孩子患上兒童精神疾病。 正確的告別方法是:平靜地和孩子告別,大人不要受孩子情緒感染,大人如果表現(xiàn)出萬分不舍,過于認同孩子的悲傷情況就會導致孩子更害怕分離。平靜地說:寶寶,再見!媽媽兩個小時后回來。然后,馬上離開,不要讓孩子抓住媽媽的衣服,另一個家人要抱緊孩子撫慰孩子,允許他哭。
每一次分離孩子總是哭得非常慘烈,常常讓媽媽懷疑正面告別的做法是否正確。這樣的分離,我和我的孩子在兩歲十個月前幾乎天天經(jīng)歷,甚至我將之形容為生離死別。 孩子之所以有這樣深的分離焦慮是因為她認知的局限性,她認為事物不在眼前就是消失了,媽媽暫時離開她也認為是消失了。只有媽媽不斷地離開—出現(xiàn)—再離開—再出現(xiàn),通過經(jīng)驗的反復累積,幫助孩子認識到,分離是暫時的,媽媽一定會回來陪她的,她就安心了。 所以,當我的孩子終于能和我平靜地告別時,我真像卸下什么重擔似的,同時意識到我的孩子認知提高了,長大了。 平靜地告別是基于已經(jīng)和孩子說清楚媽媽要去做什么事,請他在家等待。不能毫無征兆地突然說走就走,孩子不能接受這種突然地分離,更不能欺騙孩子。 我這里提到的是孩子和媽媽分離之后,仍然由家人照看而不是送孩子進幼托機構(gòu)的分離。如果想讓孩子的分離焦慮期盡量縮短,在七八個月起就應該進行客體永久性的練習。 我剛剛參加了一個父母課堂的講座,聽講座的父母的孩子大多十二三歲,正處在青春叛逆期,迷戀網(wǎng)絡游戲,學習不自覺、叛逆、不接受父母的建議、愛攀比,壞毛病大堆,令父母萬分頭疼,不知怎么辦。 這些問題是孩子0-6歲時家庭養(yǎng)育不當造成的,叛逆期的任何說教只能治標而不治本,要徹底解決問題必須清理孩子0-6歲成長過程中留下的心理創(chuàng)傷。看到那些父母痛苦的表情,我想告訴孩子還年幼的父母,0-6歲的養(yǎng)育最重要,早一天接受健康正確的教育理念,孩子早一天受益,父母少一些煩惱!
?